凡走過必留下痕跡

《24個比利》

導讀:粄條妹;紀錄:悶燒智

討論內容:

1. 名詞解釋:
● 多重人格
●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異常
●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
● 多重人格一般以二重、三重最多!大多是因為小時候受虐所致。

2. 於p.10中「佯裝或是受害者?兩者皆可能。」


楓:不可能佯裝,行為方式不可能假裝。
玥:口音也不易變換!
華:有些人在人前人後也有不同的表現,也許有一點可能是裝的,但也不可能扮得那麼像。會讓人聯想到日本女人。在國內是淑女,出國後就很放!
芬:人有多面,在不同的時候展現不同的面貌吧!

3. 你認為多重人格犯,該不該服牢獄?

新:關他來治療。
楓:先關起來,出獄後仍需治療。治療後再去負行為責任。
芬:監牢對這種人沒有意義,倒不如放在醫院治療,免得浪費社會資源!

4. 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曾面臨極端情緒壓力時,是否有發展出令自己意外的人格?

智:期待開發出自己的其他人格。
華:或許每個人都有這種潛力。
玥:一次兩次遇到,或許會覺得很特別,驚奇自己的能力。多次以後,便成為自己的能力之一。有點像狗急跳牆。
芬:記得以前在醫院時,有次與排班的上司有點口角。索興硬著頭皮排班,事後雖然一點點後悔,卻也驚訝於自己敢與上司衝突,而且排班表也比上司做得好,覺得很有成就感。
玥:發現自己一個人去做不熟悉的事,就比較畏懼。如果有一個人跟我一起去,不管他有沒有幫我,自己就比較能handle場面。
華:是不是我們這些人做事,就要結伴,才敢做冒險的事。
芬:當我自們面對壓力時,就能產生特別的能力。
楓:當兵時,就常有這種經驗。
芬:有沒有在這種情況下,發現自己多面的人格?
智:雖然沒有這種經驗,不過,以前自己參加救國團活動時,就期待自己能藉著活動訓練自己的口才,實際也有因此開發這方面的特質。自己在過程當中,是能夠察覺自己不同的特質,與自己是融合一体的。

5. 媒体的角色。

慧:採訪時要打馬賽克,不該讓他曝光,應該保護他。
芬:媒体未瞭解全貌,只是挑起輿論的攻擊。
玥:記者就像食人魚,聞到血腥味,就往那兒跑!狗仔隊就是一個例子。新聞記者該多在專業上更加強,不要問一些笑掉人家大牙的問題!
楓:新聞只從單一角度看事情。
華:新聞就是要搶時間,搶獨家,那管那麼多。反正後續再加追蹤報導,深入報導……。
玥:新聞只要能做到呈現事實,平衡報導就不錯了。
玥:就像e-mail那麼多信件,大家收久了,也知道那些是真的,那些是假的。大家被訓練了,看多了,也會判斷。

6. 如果在你家附近蓋精神病患中途之家,請問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擔心?

智:如果我有小孩,我會考慮搬到安全的地方。但是以我個人是可以接納。畢竟病人停葯或是遇到任何刺激是無法控制的。
華:只有我的話,不會考慮搬家。事前工作人員的溝通很重要,敦親睦鄰很重要。比起飆車少年的砍人事件,事先知道病人的狀況,還有心理準備,感覺安全多了。至於小孩子不懂事,如果對病患挑釁,這種潛在的危險是很難預防的。
芬:曾待在精神科病房服務,在一次團体治療中,被病患突然抓住手臂用力推開,讓我嚇了一跳,從此我便不再考慮選擇精神病房服務。

最後,大家的共同感想:這本書看完了,終於!!

二、 回饋時間:
楓:太神奇了,傑克!
慧:沒有什麼感想,只是覺得比利很可憐。
新:多重人格應服監,不該治療。
華:沒什麼感想,剛開始覺得本書很難念,突破自我設限,跨出第一步後,便覺得簡單多了。
芬:人性很矛盾,完全取決於你要的是什麼東西。
玥:剛開始看,覺得怎麼會挑這本書呢?看了之後,覺得"這是真的嗎?"他是不是被鬼附身呀?正常的人已經很難瞭解了,更何況是24個比利。
芬:精神疾病是屬於一種慢性病,一旦用葯後就拿不掉,一旦停葯,便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。服葯是讓生活能過得好一點。
玥:看到最近新聞報導加拿大遊學生遇害,台灣新聞記者只關心他們是否遭受性侵害,真是……。
智:這本書當中,醫師的治療過程很用心,讓人印象深刻。